|
国家统计局: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将启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网络配图) 三农直通车综合报道: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20日表示,开展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查清我国农业、农村、农民基本情况,摸清我国“三农”新家底,意义十分重大。 宁吉喆是在江苏镇江参加第七届中国统计开放日时做出上述表态的。 按照国家的统一安排,中国将在标准时点2016年12月31日启动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 同10年之前的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相比,这次普查将突出调查农业现代化、农村新面貌、农民生活新方式等方面的情况。内容包括农业从业者、农业用地、农业生产能力和结构、国家粮食安全、新型经营主体、农业现代化、新农村建设、农产品销售渠道和农民生活方式变化等10个方面情况。 农业普查是和平时期的一项重大社会动员。这次农业普查将对全国所有的农业经营单位、农业经营户、行政村和乡镇进行全面调查,涉及3万多个乡镇、60多万个村委会、2亿多农户和300多万个农业生产经营单位。 宁吉喆表示,2006年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以来,我国“三农”情况发生重大而深刻的变化:一方面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迈上新台阶,农村治理方式更加完善,农民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另一方面,国际农产品市场波动对我国农产品供求影响加大,农村与城市、农业与工业之间的关联程度提高、相互影响加深。 宁吉喆强调,通过普查,摸清我国农业基本状况、生产方式、动力源泉,全面揭示农业现代化状况及面临的突出问题、主要矛盾,对于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坚持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当前,我国农产品全面短缺的时代已经过去,农业生产经营者更加需要数据信息来找准自身发展定位、适应市场环境变化。随着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等新型经营主体加快发展,农村经济的经营形式已经发生了改变。宁吉喆表示,他就曾专门到苏南调研过新型农业生产主体。 按照2015年的数据,江苏经济总量排名全国第二,而粮食产量排名全国第五,担负起沿海经济大省和农业大省两块牌子。江苏农业成就背后,是江苏农业和农村的集体经济已经在原有联产承包责任制基础上实现了新跨越。除了传统的农业生产之外,新农村建设中已经出现了更多的生产同加工、生产同销售、甚至生产加工同互联网+销售的结合。在村集体经济的发展中,苏南农村已普遍进行了制度创新,具有产权清晰、收入稳定、分配合理、民主管理的特征。对于这些农村新风,农业普查都有助于政府摸清情况,以便完善现有政策。 同时,在以往的规模化承包的基础上,究竟各地适宜承包什么品种的农作物、具体承包多少面积能达到做好规模效应,也可以通过农业普查进一步摸清底数。 戴庄村民、农民带头人赵亚夫是国内科技兴农的代表人物之一,在他的带领下,不少戴庄村内的种植大户实现了年收入数十万元、过上了“城里有套房、家里住着楼、开车干农活、空闲去旅游”的好日子。赵亚夫在开放日现场发言时就透露,按照他多年摸索的经验,在他所在地区承包60-100亩规模效益才最好。 未来,详尽的农普数据还有利于完善中国的农业政策,打开限制当前农业发展的“天花板”和“地板”。 宁吉喆分析,如何在发展进入新常态后,在经济速度换挡、结构优化、动力转化新形势下,继续强化农业基础地位、冲破农产品提价“天花板”和农业成本太高“地板”挤压、破解生态环境和资源条件这两个“紧箍咒”、尽早补齐农业现代化“短板”,是关系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课题。 宁吉喆强调,没有农村繁荣富强,没有农民共同富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不可能实现。通过普查,获取丰富的农业农村农民基础信息和最新情况,深入分析全国农村发展特点,找准研透我国“三农”工作的问题,对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意义重大而深远。 |